遠紅外線科技

遠紅外線的來源

紅外線(Infrared)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,其波長在0.75μm至1000μm之間,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。覆蓋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的波段。其穿透能力比可見光強,又俗稱紅外光,它在通訊、探測、醫療、軍事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。

光線與"紅外線"的關係

光線是一種輻射電磁波,其波長分佈自0.2μm(紫外線)到1000μm(遠紅外線)。不過以人類的經驗而言,「光域」通常指的是肉眼可見的光波域,即是從0.4μm(紫)到0.7μm(紅)可以被人類眼睛感覺得到的範圍,一般稱為「可見光域」。由於近代科技的發達,人類利用各種「介質」(特殊材質的感應器),把感覺範圍從「可見光」部份向兩端擴充,最低可達到0.08~0.1nm(X光),最高可達10,000nm(遠紅外線,熱像範圍)。

遠紅外線的發現

在1800年,德國科學家"霍胥爾"發現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外側所圍繞著一種用肉眼無法看見的光源,波長介於5.6-1000μm的「遠紅外線」,經過這種光源照射時,會對有機體產生放射、穿透、吸收、共振的效果。

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研究報告指出,在紅外線內,對人體有幫助6-14μm的遠紅外線,此範圍稱為生育之光,它為太陽光中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光譜,能滲透人體內部15cm,與人體內水分子振動頻率最接近,能與細胞中之水分子產生共振,深入人體皮膚組織,達到促進血液循環、加速新陳代謝及賦予細胞生命力。它還可穿透衣服、皮膚及細胞,平衡體內酸鹼值,達到新陳代謝的目的,繼而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及治癒率。。由於所有物質都會自行發放波長及強弱不一的遠紅外線,因此其發放率愈高,在保健的用塗便可促進更高的血液循環效能。

根據日本遠紅外線專家的見解,波長介於3-24μm的「遠紅外線」,能給與人體最好的效果,皆因人體內血管中有87%是水份,吸收共振的特色為激發人體內的水份子並磨擦生熱,加速血液循環不僅能使身體感到温暖,還可加強免疫力。早於1980年,日本醫學界經由6000多個臨床成功個案,終獲日本厚生省批准,正式將遠紅外線列為醫療保健之工具,直至現在,日本是全球遠紅外線產品的先驅,韓國和台灣緊隨其後;中國近年亦積極發展遠紅外線的技術,約有60%應用於美容及保健產品、10%應用於桑拿制品、30%應用於發熱原件、其餘應用在不同範籌的發展。除了中國、日本、韓國和台灣以外,歐美各國的廠商尚未開發這個極具豐厚潛質的市場。